这两天围绕唐山钢坯的话题再次火了,因为唐山钢坯又创造了一个奇迹,正式突破5000元大关,创下了2008年之后的新高度。虽然说坯子涨价了,按理说水涨船高,成材也跟着涨价,自上而下都跟着赚钱,皆大欢喜。
可是,这背后也有较大的疯狂不理性行为,不论是2008年的钢价大涨、还是2017年的大涨,过去10年中,每一次暴涨之后都有暴跌。尽管现在看不到,但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性思考。
限产减产等于钢价暴涨吗?
显然不是,现在市场上很多人把碳中和和环保限产完全等同起来,加大了减产预期。减产限产有多方面因素考虑,一方面是针对铁矿石受制于进口的被动地位,减少铁矿石对外依存度,另一方面是实现碳中和目标,钢铁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量约18%,仅次于发电行业。要实现双碳目标,钢铁业减碳责任重大。
但价格暴涨不是政策初衷,不然疫情后百业待兴的下游行业,又背负沉重的成本包袱,如何能实现经济健康长远发展?从两会部分政协委员提到抑制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的提案,到钢材出口退税消息的推出,显然,原料过快上涨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,也会得到相关的政策指引。出口退税必然要出台,目前只是幅度的问题。
回想春节前唐山钢坯一吨亏损200多元,到4月份,一吨利润超过1000元,螺纹钢现货多地已经超过5000元关口,热轧卷涨势更猛,超过2017-2018年供给侧改革期间高点。事实表明,这不但没有把铁矿价格打下去,反而下游企业为高价买单。尽管钢市是牛市,但不能一味的看做牛市就暴涨,甚至“面粉贵过面包”现象会一直存在。
停产了,不是因为政策关停,是因为没货!
最近唐山一些下游独立热轧企业因缺坯而减产、停产。钢坯暴涨,让钢厂也很难受,下游带钢和型钢等轧钢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和进货压力,停产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由于唐山内外钢坯存在约50元/吨的差价,唐山周边地区钢坯资源正在不断调运,但目前市场仍供不应求。但是这种情况下,钢厂也不敢多采购,只能是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,按需进货,按单生产。这就是暴涨后的谨慎操作。
利润是都能赚到这么多吗?也不尽然。钢坯涨价是“步步紧逼”,但是下游型材厂呢?带钢厂呢?拿型钢厂来说,利润空间是不断被压缩的,钢坯涨200,型材未必能涨的了200,现在即使很多加工能力正常的厂,利润也就百元左右。
下游呢,大基建是国家的钱,涨就涨了,但是其他行业呢?家电、造船、汽车、机械利润同样是被压缩,短时间不明显,长时间肯定会体现出来。因此,暴涨不是好事,起码有几点弊病:一是利润分配会失衡;二是打乱产业链供需节奏;三是衍生大量投机需求,吹大泡沫,增加风险。
继续走减产的预期还要不要?
第一方面是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于2021年组织开展全国范围的钢铁去产能“回头看”检查以及粗钢产量压减工作。将重点检查2016年以来各有关地区钢铁去产能工作开展及整改落实情况。一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、打击“地条钢”涉及的冶炼装备关停和退出情况。二是钢铁冶炼项目建设、投产运行情况。三是历次检查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。四是举报线索核查以及整改情况。五是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作情况。六是开展2021年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的情况。
第二方面是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6日全面启动,8督察组对山西、安徽、河南等8省开展约1个月督察进驻工作。且有消息称唐山将出台钢铁行业特别排放要求,加快钢铁企业减排进度,6月15日前要求治理改造完成。
第三个方面是生态环境部公布了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(草案修改稿)》,指出碳排放配额分配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,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,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。从中长期来看,对粗钢产量的管控以及碳排放成本的上涨有望促进行业供给下降。
这一系列动作,仍有减产预期。但是另外一方面,市场也需要关注潜在出口回流以及进口增加,会对冲过于饱满的供给短期预期。在碳中和大背景下,长流程炼钢大概率会成为钢铁行业碳排放管控的重点,但是电炉炼钢或将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,短流程也有望迎来大发展。钢材出口截流回国内,另外扩大钢坯和钢材进口,就是为了缓冲产量下降带来的影响。市场且不要盲目追涨,认清市场逻辑,理性思考并把握牛市的特征和节奏。